银行的嫌贫爱富,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设定。
这事儿你不能怪他们,毕竟开银行不是做慈善,是做生意。做生意嘛,讲究的就是一个投入产出比和风险控制。给一个有几栋楼、几十个专利、流水哗哗响的大公司放贷,像是跟巴菲特玩德州,牌面清晰,赢面大,就算输了,说出去也体面。
但你要是让他给一个偏远地区、靠天吃饭、全部家当就是几亩地和一头牛的农户放贷,那感觉就像是去村口棋牌室跟老大爷打升级,赢了就几包烟,输了可能裤衩子都得留下。这笔账,但凡小学数学及格的信贷经理,都算得明白。
所以长期以来,金融活水很难流到田间地头,不是水不够,是管道没有,或者说管道太金贵,不愿意沾泥巴。
他们缺什么?缺抵押物。
他们有什么?有一身力气和可能存在的烂账。
银行敢贷吗?
你把银行当慈善机构,还是当冤种?
这个问题,在过去基本是无解的。但最近,我发现有些地方开始玩儿一些很骚的操作,试图用一种“曲线救国”的方式,把这个死结给解开。比如广东肇庆下面一个叫怀集的地方,他们搞的一场融资对接会,名字听起来土得掉渣,但里面的玩法,有点意思。
他们没有头铁到逼着银行去当活菩萨,而是给银行找了个“翻译官”兼“保镖”。
这个“保镖”,就是所谓的“核心企业”。
你看,银行不相信单个的小农户,但它相信跟这些农户做生意的大公司啊。这些大公司,也就是所谓的“链主”,比如某个大型的农产品加工厂或者养殖龙头企业。他们对自己的上下游供应商、合作农户,比银行的信贷员熟多了。谁家种的菜品相好,谁家养的猪够壮,谁家人品靠谱,他们门儿清。
怀集搞的这个“供应链金融”,本质上就是一场信用的转移支付。
银行不直接面对成百上千、面目模糊的小农户,而是把钱贷给核心企业。核心企业再用这笔钱,或者用自己的信用做担保,去支持它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农户。
这就像你谈恋爱,直接跟你岳父谈,你岳父点头了,他女儿那边就好说了。核心企业就是这个未来岳父。
银行的风控成本瞬间被打下来了。以前要一个个调查农户的资产和人品,现在只需要盯住核心企业就行。资金流也是闭环的,钱从银行到核心企业,再到农户买农资,最后农产品卖回给核心企业,核心企业回款给银行。整个链条,清晰可见,跑路的风险被锁死了。
对于核心企业来说,它也不是白当工具人。它的供应链稳定了,合作的农户有钱扩大生产,就等于自己的原料供应有了保障。这在现代农业这种玩儿的就是【快种快收】的模式里,资金链就是生命线,关键时刻能续上一口,比什么都重要。
所以你看,银行的风控难题解决了,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稳定了,小农户的资金困境缓解了,地方政府的“百千万工程”也有了抓手。四方博弈,居然找到了一个暂时都能爽到的平衡点。
除了傍大款,他们还搞了另一套玩法,叫“产业链融资”。
这个逻辑更直接。怀集有个大型的农副产品集散基地,叫“绿博城”。银行就直接进驻到这个市场里,看商户的经营流水。你每天进多少货,出多少货,流水好不好,这些数据不会撒谎。银行就基于这些活生生的交易数据给你授信。
这还没完,银行还会顺着这个商户,摸到他上游的养殖户。既然这个商户天天从你这儿进货,说明你的产出是稳定且有市场的。好,那我也给你一笔信用贷款。
这套玩法,算是把银行的痛点给拿捏了。过去银行做风控,看的是你有什么“死”的资产,比如房子、地。现在它开始看你有什么“活”的数据,比如你的交易流水、你的订单、你在产业链里的位置。
这本质上,是一场信用维度的升级。当物理抵押物不存在时,就把你的商业行为本身,变成一种新的抵押物。这就像一份给地方经济做的金融体检报告,以前只看血压血糖这种大指标,现在开始深入到毛细血管,查查你微循环好不好。
当然,光有这些还不够。对于一些做外贸的企业,他们还有一个痛点,就是汇率波动。辛辛苦苦挣点钱,可能一个汇率波动就回到解放前。想做套期保值,对冲风险,又得交一大笔保证金,小企业哪有那么多闲钱?
于是他们又搞出一个“一保两减”的骚操作。保险公司进来,给你的远期结售汇上个保险。银行看到有保险兜底,就敢减免你的保证金、减少手续费。等于政府、银行、保险公司三家抬,把小微外贸企业给扶上马,再送一程。
等于把风控模型和客户名单直接【喂到嘴里】,银行要做的,就是张嘴吃下去。
钱从哪来?风险谁担?出了事谁兜底?
这灵魂三问,过去直接劝退了99%的银行经理。
他们的回答通常是:问就是不知道,再问就拉黑。
但现在,怀集这套组合拳,尝试给出了一套解题思路。通过核心企业、产业链数据和保险公司,把原来那个看不见、摸不着、一碰就炸的巨大风险,给拆解成了一个个可以管理、可以定价、可以转移的小模块。
这当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金融创新,很多模式在一线城市早就玩烂了。但它的牛逼之处在于,把这些复杂的金融工具,成功地“下放”到了一个县域经济的毛细血管里,去解决最具体、最头疼的农林产业融资问题。
这背后,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。从过去“你要符合我的风控标准,我才给你钱”,变成了“我来帮你构建一套能符合我风控的标准,然后给你钱”。
这里面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PPT和颠覆性的理论,有的只是一点点制度设计上的小聪明,和一群人愿意沉下心来,去啃那些最硬的骨头。
当然,模式看着很美好,真正跑起来,魔鬼全在细节里。核心企业会不会跟农户合伙骗贷?市场流水数据能不能被粉饰?保险公司在极端风险下能不能扛得住?这些都是未来的考验。
但无论如何,这提供了一个样本。它证明了在解决老大难问题时,与其抱怨规则不合理,不如想办法在规则的缝隙里,重新建立一套游戏体系。
毕竟,商业世界里,最高级的善良,不是廉价的同情,而是设计出一套能让所有人,包括最功利的银行家在内,都觉得有利可图的规则。
这比喊一万句口号,都管用。
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、文明的社会风尚,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。
配资炒股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